电脑技术
惠普康柏笔记本(惠普康柏笔记本怎么样)
2023-04-15 01:03  

1989年,27岁的史玉柱,辞去在安徽省统 计局的工作,南下深圳,凭东拼西凑来的4000块钱,仅用2个月就赚进10万,4个月就赚了100万。

 

这片狂热又略带着海腥味儿的南国大地,激发了史玉柱异于常人的豪 赌天性。

 

到深圳后几天,这个文弱书生就找到《计算机世界》,要刊登一则8400元的天价广 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他唯 一的要求,就是先发广 告后付钱。

 

如今看来,这更像一个不靠谱儿的段子,然而,这是真的。M-6401是史玉柱耗费9个月心血开发的一套桌面软件。

 

发出广 告13天后,史玉柱就收到3笔总计15820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就赚进了10万块。他把这笔钱原封不动再次砸到广 告上,仅4个月后,史玉柱赚到了人生第 一个100万。

 

1990年,史玉柱开发出了M-6402,从深圳去珠海,成立“巨人”技术公司。就在这一年,史玉柱联合来自五湖四海的200多位经销商,编织出了中国电脑行业最 大的连 锁销 售网。

 

1991年,巨人汉卡销量霸顶同类产品,为公司带来纯利1000多万。

 

1992年,巨人公司升级为巨人集团,注册资本超1亿元。巨人的年度经销商大会,是全国最 大的电脑行业盛典。史玉柱又陆续开发了中文手写电脑、巨人防病 毒卡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巨人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

 

那一年,史玉柱风光无限,被评为“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广东省十大优 秀科技企 业家”。

 

这个只有30岁的年轻人,瞬间成为了全国知识青年追捧的时代偶像,一度被誉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就在这一年,史玉柱的事业达到前 所未有的巅 峰。也是在这一年,史玉柱决定建造一座巨人.大厦。而这座巨人.大厦,最 终成了史玉柱不堪回首的伤心地。

 

巨人.大厦起初的规划是38层,这对于资产规模超1亿,流动资金数百万的巨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一系列不理智地推波助澜中,巨人.大厦的规划一改再改,最终决定加盖到70层,并且前往资本市场卖楼花融资,总共圈进了1.2亿巨资。

 

让史玉柱始料未及的是,1993年,康柏、惠普、IBM等国际电脑品牌大举入境,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激烈的竞争,庞大的销售网络,以及日益紧张的现金流,压得史玉柱喘不动气。于是,史玉柱将目光投到了业已成熟的保 健品行业。

 

史玉柱判断,保 健品进入门槛低,来钱快,狂砸广 告就能做大做强,而这一点,恰是自己的强项。

 

史玉柱亲 自挂帅,成立三大指挥中 心,下设八大分部,准备在保 健品市场上打一场硬仗。

 

1995年5月,史玉柱下达“总攻令”,密集推出12个品种30个新品,在全国上百家媒体进行密集广 告轰炸。巨人的子公司也从30几家,急速膨胀到228家,光是负责为客户办理提货手续的财务人员就多达200人。

 

“总攻令”下达15天后,巨人订货金突破15亿。就连一向谨慎的《人 民 日 报》也半月连 发了4篇报道。史玉柱隐约感觉自己又回到了3年前的巅 峰时刻。

 

但是很不幸,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在这种天 然 豪赌与急功近利的大混战中,史玉柱逐渐失去了对巨人.大军的掌控力。各部门各层级协调能力低下,干部管理能力跟不上,趁机揩油的,私吞公司利益的恶性事件不断上演。

 

面对混乱的局面,史玉柱显得手足无措,绞尽脑汁,最 后想到一个点子——组织全国各公司中层干部齐聚广东,一起参观了广东高明市的重 刑 犯 监 狱。

 

但是,巨人的危机并未就此打住。

 

1996年9月,让史玉柱殚精竭虑的巨人.大厦,终于浮出地面。一些买了楼花的债权人陆续前来找史玉柱要房子。他们极 其惊讶地发现,耗时3年之久的巨人.大厦,竟然只完成了地下部分!如此吓人的场面,一传十,十传百,像飓风一样席卷深圳每个角落。所有人都涌进巨人集团讨债。

 

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将巨人危机进一步推上了高 潮。

 

第 一件事,1996年10月,巨人集团在销售儿童营养液时恶意诋毁竞争对手娃哈哈,被娃哈哈起 诉并败诉,向娃哈哈赔偿200万,并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公开道歉。

 

第 二件事,1997年1月,如日中天的标王秦池酒被爆勾兑四川酒,全国哗然。借着这股躁动劲儿,传媒力量移师南下,又对准了巨人,并由此牵引出了数不清的坊间消息。

 

这些真假参半的报道,让巨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瞬间崩塌。讨债者络绎不绝,骨干团队分崩离析,各大银行冷眼旁观,昔日供巨人为财 神爷的媒体口诛笔伐。

 

终于,1998年巨人“解体”,史玉柱身无分文,欠下一屁 股债,惶惶然离开珠海。

 

多年以后,史玉柱反省总结了4点:

第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第三、决策机制跟不上企业发展。

第四、没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到首位。

而第四点,才是重中之重。

 

我是@今夜有风 解读职场风云,看商海沉浮,喜欢加关注[玫瑰]

美国纽约的捡垃圾人群,竞争十分激烈。

捡垃圾主要是捡饮料瓶子,有就职于微软和康柏(惠普)的前程序员,有前中餐厅老板,水果厂工人,服装厂工人,老兵,里面很多老人捡垃圾,是因为社保提供的养老金不够花销,并非像某些人造谣是好逸恶劳人群或者吸毒的。

一个瓶子是5美分,一个机器一次回收最多240个,可以得到12美元。垃圾袋把瓶子装好以后,也不敢乱放,必须去回收了以后又回来捡。否则一整袋瓶子可能就被别人拿走了。

在纽约这样的城市,12美元还买不来一份宫保鸡丁饭,当然,宫保鸡丁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奢侈品了,还有更便宜的食物可以充饥 ,也可以减少吃饭的次数。

美国纽约理发一次要40美元,所以他们就自己理发,为了省钱租住的小屋20平米不到,要住七个人。

这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养老金的老人,捡捡垃圾补贴一下,还能和别人合租一间小房子,如果没有养老金的话,估计就得露宿街头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

请关注我,支持一下,谢谢。

突然发现,能够让前台做到CEO的公司,基本都会遭遇很大问题。

HP曾经的CEO卡莉,就是前台出身,惠普的衰落就是始于她。卡莉在1995年参与拆分了AT&T,被同样想拆分惠普的董事会看中,她成了惠普史上第一位女CEO。一上任卡莉就把惠普赖以起家的仪器部门分拆出来,因而被广为诟病,好比孙悟空卖掉了花果山,她成了“忘本”之人。

她尽管懂点销售,但缺乏技术背景,对惠普的工程师文化是极大的伤害,惠普的产品开始全面落后。2001年,卡莉决定收购常年亏损的康柏,遭到了很多股东的反对,但卡莉执意要买,结果收购完成当天惠普股价下跌20%。一星期后“9·11事件”发生,美国经济急转直下,惠普的业绩也顺流直下。赔钱的投资者们把卡莉告上了法庭。2005年,股东们开出2000万美元的退休金,要求卡莉主动辞职。她辞职当天惠普股价上涨了12%。

笔者曾经咨询的一家公司,也是前台做到了轮值CEO,结果同样搞得乌烟瘴气,江河日下。联系卡莉的案例,再加上某网络巨头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让前台做到CEO的公司,似乎都会碰上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前台到CEO,实在是跨度太大,我们不否认某些前台可能天赋异禀,确实能够创造奇迹,但是这实在是少数,更多的可能是,公司管理机制上有缺陷,或者是一号位力捧,或者是评价机制失灵,才导致一个前台能持续上升。她们能做到CEO的位置,绝不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关系、情感等其他因素。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在公司遇到外部风浪时,就会加剧公司的风险,使公司遭遇危机。

你说呢?

小米华为并兵合一处就能解决问题?太天真:

1.华为不缺钱,只要想融资,上赶着给华为送钱的多的是。

2.万一真的融合,也产生的不是化学反应。商业思维和技术路径差距太大,它俩融合的难度,仅次于美国苏联融合。惠普兼并康柏就是这个道理。

3.真融合了,美国不仅不会解除制裁华为,而且还会把小米捎带上。

真心希望小米和华为都好好的,在各自的道路上搏杀,为中国企业提供两个榜样。

2005年,47岁的杜家滨任思科中国公司总裁7年,创下累累业绩。思科亚太区新任总裁陈仕炜就杜家滨的工作评价说:思科中国现在的发展与杜家滨的努力分不开。

  

从惠普到微软到思科,杜家滨在业界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传说当年杜家滨还就职于微软中国的时候,思科总裁钱伯斯便已决定将思科中国总裁的位置为他预留。他1998年10月担任思科中国总裁时,当时年营业额只有1亿美元,在思科全球排名50位以后,到2001年底已跃居排名第四,成为思科全球五大市场之一。

  

没有职业经理人的风风火火,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家滨”,但就是凭着这种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杜家滨成为钱伯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他积极地协调和努力下,钱伯斯不时出现在思科中国一些重要的活动场合,为思科在中国政府层面的高级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

  

杜家滨在任职七年期间,在产品、行业、地域三个层面更深、更广的延伸与扩张。此外,包括盛大在内,思科已在华对6家企业进行了投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也只有杜家滨的市场能力才能攻破国内的堡垒。”

  

而思科独特的发展模式及企业文化,也只有通过他的演绎才变得生动而亲切。在他离任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员工这样评价他:“家滨是思科中国最真实的‘画像’,就如同吴鹰之于UT斯达康。”杜家滨的温和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他没有其他总裁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他亲和的外表、友善的微笑使人更愿意把他当做一个可以信赖的长者。也正因此,他带出了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团队。

  

“我不喜欢总用自己的权威去解决问题,毕竟,公司里不需要一个警察来维持正常的运作。”

  

他所营造的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交流氛围使思科成了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以其卓越的团队凝聚力赢得了全行业的尊敬。

  

离职的悬念

  

杜家滨离职的消息已经传了很久,但人们似乎一直都不相信。当已成事实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离开这个职位,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思科给我们的只能是“外交”式的交代。

  

业界流行的观点是思科在中国的业绩欠佳,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思科对此不做任何回应。

  

按照惯例,上市公司一般不谈及区域市场的销售收入,但据说思科的中国收入约占全球收入的5%,这个比例几年来并没有太大突破。

  

钱伯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思科还有一年就要破产了。”事实上,思科从诞生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与挑战,这一点,近期在中国表现得更为激烈。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思科中国有可能将要或正在逐步丢失其原有的市场份额,且在新兴领域拓展也不乐观。

  

杜家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我们进到这个市场开始,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好过,我在中国从来没有觉得做生意很好做。即使某个生意开始好做,但后来肯定也会变得难做,因为大家都进来了。我们也有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产品,因为每个产品线都有不同的竞争对手。”

  

思科在高端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国外公司,在低端领域的竞争对手则主要来自于国内公司。杜家滨的难处在于,不仅众多的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市场与思科的竞争,中国企业如中兴、华为等提供低价格的基站、交换机和其他设备已经从思科那里抢了部分市场份额。价格已成为市场争夺的重要利器,而一贯利润率很高的思科此时似乎优势渐失。

  

IPv6是思科的长项,尽管几次实验中思科都获得肯定,但在某次关键的采购招标中,思科落北。杜家滨也曾向媒体表示,一旦中国推出第三代手机服务,思科将迎来“业务腾飞时期”,因为第三代手机服务将刺激对思科技术的需求。遗憾的是,我国3G业务何时启动,没人说得准。

  

因此,人们这样总结思科此次换将的原因:思科在与华为知识产权一仗没“捞到便宜”,且在未来中国的IPv6上没有得到更多好处。电信运营商都在观望3G,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萎缩。不仅如此,思科还面临华为、港湾等厂商的低价抢单,从而导致中国公司业绩难振。作为中国公司总裁,杜家滨要承担责任。

  

就像在技术领域中的其他公司,如戴尔、康柏、英特尔一样,他们年轻时的发展速度飞快,但随着成长,他们的速度也就慢了下来。业内人士认为,被称为“快鱼”的思科似乎也难逃这种成长的痛苦,尤其是“可怕”的华为一旦进入某个领域,势必带来这个领域的重新洗牌。而如果因为中国市场的增长放缓导致杜家滨离职,思科付出的代价太大,毕竟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可遇不可求,思科应该给杜家滨更多的时间去调整。

  

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完美,剩下的不是他所能把握的。无论是市场的变动还是公司的人事调整。正如杜家滨自己所言:“和乐而射鹄”。

  

“他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虽然我不在思科,但还是挺喜欢他的为人处事。”这是思科竞争对手对杜家滨的评价。——2005年8月6日《中国经营报》#管理##TMT#

联想这个热点怎么没完没了?满屏都是,还能愉快的刷头条吗?既然这样再多说几句。

1、司马南是隔靴搔痒,没抓住联想的要害,当然联想这么大,一般个人都是雾里看花,出不了有质量的看空报告。

2、柳传志也没说真话,联想真只有1%股份?联想母公司联想控股18%股份怎么算?

3、很多老人说联想做成了世界第一,世界五百强,对国家做过贡献,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国家对联想做过巨大贡献。

4、认同郎咸平的看法,联想的2次收购非常糟糕。计算机对国家很重要,但对市场而言只是一个行业而已,逃不脱兴盛衰败,靠收购对手壮大并不是好办法,如今年轻人对手机品牌挺熟悉,但有几个年轻人知道DEC?康柏?惠普是这两品牌的最后归宿,现在惠普还好吗?

5、联想有什么问题,贡献如何,市场会做出正确选择,看联想的股价,60多元收割一波后现在还好吗?普通人应该相信资本是最聪明的,消息最灵通的。

6、本人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两方面都否定联想,用脚投票,懒得再情绪激昂浪费口舌。中国DIY组装市场很大,联想核心技术少,台式机没组装机强多少。又因为联想缺乏创新,不值得投资,常年横盘震荡已经说明资本的态度了。

7、最近几年美国打压中国,我们的宏观政策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了国家安全,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投入都非常大,优秀的公司从股价上已经显示出来,哪怕是长城都比联想走的好。杨元庆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抓住这波历史机遇,想想以前的小弟清华紫光,国家大基金认缴了多少股份?在此我也想问问一些老人,联想真的对国家贡献很大?

8、联想早不是大家族里兄弟姐妹了,更像嫁到美国的大表姐。以国内现有的基础,大表姐徒有虚名已经竞争不过原先的小兄弟了,就组装而言,不要说华为,小米,比亚迪想做PC业务都能秒联想。

总之,不用百姓操心,市场会抛弃联想,联想消失会有更多更好的民族企业出来,而且做得更好。大家散了吧,别说些没用的废话,让我安心玩头条好吗?

联想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品牌,他到底是中国品牌、民族之光,还是被网友口诛笔伐、贴上了“背叛”标签的卖国品牌呢?

危机博士会展开一段联想的商界往事,是非对错,交给你们和这个时代来评判。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怀揣着打造民族品牌的梦想,以及中国科学院投资的20万元人民币,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在北京中科院下属企业的一间门卫室里创立了“联想”,而当时还只能叫作中科院计算机所公司。

当时的计算机还无法识别汉字和中文操作系统,联想创始团队中的一位中科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倪光南,就发明了将英文操作系统翻译成中文的“联想式汉卡”,并获得了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耗时、耗钱、耗人力,最终还很难获得商业化成果,所以,早期为了赚钱活下去,联想主要业务就是代理分销 AST电脑,同时捆绑自研汉卡销售。

以此为起点,联想开始放眼未来。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倪光南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负责联想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开发。

作为AST电脑的独家代理,联想赚得盆满钵满。

好的企业家与工程师具备战略眼光,柳倪二人选择不再继续扩大代理,一心做属于中国人的民族品牌。

背靠中国科技黄埔军校中科院的科研实力,1990年,联想的首台联想微型计算机投放市场,1992年又推出家用电脑“联想1+1”,因此,品牌成功站稳了脚跟,并在1994年成功赴香港上市。

但好景不长,国家为了让各行各业快速实现信息化,1994年将进口电脑关税由200%降低到26%, IBM、康柏等外资品牌迅速杀入国内市场,初生的民族电脑品牌们岌岌可危。

当时的领头羊 “长城电脑”一年就被外资击溃。

面对危机,还在因病住院的柳传志果断调整了组织架构,建立了以杨元庆为首的电脑事业部,立下军令状,誓要扛起中国民族品牌的大旗。

联想能成功吗?

随后几年,在质疑声中,联想在国内市场上将IBM、惠普等国际巨头们,打得丢盔弃甲,至2000年,联想国内的PC市场份额已达30%,比第二至第五名市占率的总和还多。

但国际PC巨头是不会放弃中国这块大蛋糕的,联想作为中国本土的守擂者,不断受到外资冲击。

2001年,美国戴尔公司以先卖后造的“戴尔模式”横扫欧美市场,此时,这家革命性的PC公司剑指中国。

一时间,联想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出现下降,曾狂言“让戴尔知道谁是联想,谁是杨元庆”的柳传志遭遇无库存、无中间商的戴尔模式的重创,联想再次陷入危局。

不过,此时的“中国”联想是打不倒的,一边复制“戴尔模式”对抗,一边以本土模式争胜。

至2003年底,联想逆袭,在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完胜戴尔,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国际PC巨头:“到了中国,是龙也得给我盘着”。

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联想把眼光放到了全球。

2004年12月8日,联想以12.5亿美元巨资收购IBM 的PC部门。当时,联想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而IBM的 PC部门营业额达130亿美元。

这场蛇吞象的大戏震惊了整个世界。无数国外同行等着看笑话,就连中国媒体也不看好,纷纷摆事实举例子,想要说明收购来的品牌大部分都会沦为败局。

但国人却被联想“破釜沉舟”的气势所鼓舞,当时的联想就是民族之光。

质疑声中,联想吞下了IBM  PC业务,并问鼎了全球PC市场。

这场收购案也成为各大顶尖商业院校的教学案例。至此之后,联想在全球PC市场稳坐前三,数据显示,2020年,联想仍以24%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PC企业第一,领先惠普、戴尔。

不过,民族之光也有黯然失色的时候,如今的联想虽仍是世界PC霸主,但在国内却已声名狼藉,甚至人人喊打。

到底发生了什么?#联想# #戴尔##柳传志##倪光南##杨元庆##IBM##电脑#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