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产业信息化情况
青岛市产业信息化工作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中央和国家的一系列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为指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加快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推进产业信息化进程,全市产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青岛市被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青岛市的崂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被命名为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和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2007年胶州市成为国家县域信息化试点,2008年四方区成为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另外,青岛市还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金卡工程RFID应用等试点城市。
一、青岛市的基本情况
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2008年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和残奥帆赛举办城市,也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城市定位:未来青岛将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支柱产业:青岛经过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等支柱产业。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786.52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7.6亿元,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59亿元,下降2.6%,第二产业增加值1953.55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629.38亿元,增长18.8%。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5.7∶52.3∶42.0调整为5.4∶51.6∶43.0。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增长3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58亿元,增长2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21.18亿元,增长35.6%。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96亿元。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协调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246.5亿元,增长14.5%,增幅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2亿元,下降1.4%;第二产业增加值1729.6亿元,增长13%,回落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60.7亿元,增长18.2%,加快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上年同期的4.7∶54.1∶41.2调整为4.8∶53.3∶41.9;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963.3亿元,增长3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8.8亿元,增长20.6%。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57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000亿元。
二、工业领域通过实施重大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大了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青岛市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的作用,积极推进,注重实效,实现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从2006年起,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设立了“青岛市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信息化建设有明显成效、显著促进产业发展的企业和项目超过1000万元。青岛市的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也在信息化方面的有400万左右投入。全市的政府投入,每年可带动信息化建设投入达10多亿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2005年至今在企业信息化相关领域争取国家资金支持5000万元。
(二)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升战略,使传统工业得到长足进步。信息技术在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据调查,截止2007年,全市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7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重点改造的企业有95%以上的实现了内部联网,并接入了因特网,办公自动化普遍得到应用青岛市产业信息化情况,其中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达到50%以上。目前,海尔、海信、青啤、青岛港等大企业集团都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系统,重点工业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大提升。建成了青岛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对全市3000多家中小企业突破信息化人才、资金、技术等一系列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对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设备与制造工艺的信息化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力,提升了产业的结构层次,增强了传统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加强了产品研发管理,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实现产品创新,从而促进了我市工业做大做强。
(三)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的提升,带动了信息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了软硬件的需求,促进了软件、系统集成产业发展,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市企业开发的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产品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产业链结构初步优化:2007年随着海信第一条年产50万片液晶电视模组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和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的开发成功,新型显示器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元器件取得突破,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实现了信息家电和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链向上、向下延伸,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全市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出口等主要指标,居同等城市前列。前三季度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57亿元;预计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前三季度软件业务收入约81亿元;预测2008年,全年软件业务收入130亿元。
(四)抓典型示范,重点支持了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从2005年起,青岛市开始实施“三年滚动项目”,政府重点扶持培育了30多个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项目涵盖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汽车、船舶和机械等四大传统行业;积极推广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制造执行系统、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先进信息技术,涉及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营销和企业管理等四大环节;引导企业加强了各类信息系统的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了相关企业加强家电数字化生产线、橡胶机械等智能型装备开发能力,积极发展工业装备应用的嵌入式软件,促进了软硬件融合发展,并以此提升了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各企业好的做法,我们通过现场会、论坛、表彰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从而探索了一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模式、新途径。
例如,海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在海尔特种冰箱生产线上进行了RFID的现场试点应用。海尔特种冰箱生产线应用RFID技术,不仅实现了对产品的自动、实时扫描,提高了系统数据的可信度,提高了扫描准确度和扫描效率,而且节约了大量的周转条码,实现一签到底,便于产品识别与跟踪。更重要的是通过RFID技术对生产定单信息进行数字化监控管理,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混流模式下定单的准时、正确执行,为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建立全面的产品电子档案,真正实现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集中管理,为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可能。2007年1月1日起,凡进入沃尔马超市的产品,都贴上了电子标签,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总之,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工业领域信息化有了较大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的全面升级,提升了我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但是我市的工业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资金紧张、信息化人才缺乏、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实际困难,所以我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三、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国内先进的信息化基础网络。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网络功能建设,延伸网络覆盖范围,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卫星、微波、海缆为辅,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智能化为一体的,覆盖全市、通达农村100%的行政村的立体通信网络。环东亚海缆、中美海缆将相继在青岛登陆,围绕奥帆赛、城市应急指挥,建成了数字集群调度网,青岛市将成为我国北方国际通信重要枢纽。2007年年末,全市市话用户超过3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85万户,互联网用户123万户。
(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解决农村信息终端不足和平台建设的需要,围绕实现“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校校通网络”的目标,通过开展培训及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新模式,我市开展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建设了8处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124个镇(街道)“新农村信息服务站”、202处村“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同时,解决了搭建青岛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为下一步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了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障。
(三)构建了青岛口岸物流电子信息平台。以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中心,推进青岛港由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转变为目标,结合青岛口岸及国际贸易业务需求,搭建起了口岸物流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了标准校验、转换、传输体系,生成了适应口岸业务单证电子报文的模板库;同时制定了包括港口、船名、航线等代码标准,确定了口岸业务系统EDI交换标准编制框架和主要原则。结合青岛口岸电子商务应用的特点,以口岸实际操作为基础,集成了大量的口岸相关业务单位信息资源,为各类用户群开发和提供了物流过程中船、箱、货动态跟踪、船舶申报、国检码头快速查验、国际集装箱中转、危险品申报、货物订舱和网上在线竞价招标等多项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功能,最终实现青岛口岸物流的“一站式服务”,在国内率先实现港口电子商务运作。
(四)信息化为青岛市奥运支付环境建设提供支撑。目前全市大、小额支付系统直接参与机构21家,间接参与机构500余家,日均清算业务量2.6万笔,金额220亿元;辖属市区全部纳入同城票据交换范围,共有272家交换单位参加,日均处理业务3万多笔,金额53亿元。
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13855户(全市商户15000户),特约商户普及率达91%;奥运场馆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服务网点、重点商务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奥运重点区域特约商户8401户,占奥运重点区域商户的92%;奥运场馆及赛场周边可受理外卡特约商户47户,占其全部商户的75%;全市累计布放POS机具20690台;全市累计布放ATM机具3240台,其中,可受理外卡的POS机2095台,可受理外卡的ATM机1736台,可受理外卡的POS机和ATM机基本覆盖了宾馆、餐饮、休闲娱乐、百货商场、超市、医院、银行网点等繁华区域及奥运周边地区的商家及服务场所。
四、营造了工业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环境
青岛市按照“抓大带小、培养典型”的原则,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大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树立龙头企业;在大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促进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展网上支付业务和数字证书;以电子商务为先导,引导和促进企业上网;通过培训和宣传,培育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典型示范与推介,选择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给予政策和项目的支持,推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大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了运营成本青岛电子商务发展,缩短了交易周期;中小企业通过给大企业的配套,电子商务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青岛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6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全市已有4000多家企业建立网站,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市20多家大型超市、商场的网上交易。中国信息业权威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成熟度研究”成果,青岛市列第六位。
五、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
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06年以来市政府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污染源监测、燃煤锅炉安装脱硫设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营以及重点跨区域的河流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的建设等。至2007年年底,全市共安装在线监测设备178套并全部实现联网,为及时掌握全市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实现节能减排管理向自动化、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的降低,以2007年为例,万元GDP能耗达到0.88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9.39%。万元GDP水耗35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8%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上年削减16.14%、6.03%。
我市以化工橡胶、钢铁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和应用适合行业生产特点的自动控制系统,使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工业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提升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大幅度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中,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信息技术改造后,主要产品综合成本下降27%,主要原材料消耗降低23%、能耗降低17%,每年综合效益3000多万元。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炼铁环节设备的信息技术改造,生产一吨生铁可节省标准煤3.2千克,每年可节省直接成本1120万元。
六、打造工业领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
青岛市搭建了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并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不同环节,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中选择具有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的企业114黄页sitemaps,建设专业化的信息化服务中心,向中小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和示范工作,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近5000家。
青岛市的许多中小企业通过“ASP应用服务平台”的使用,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走出了信息化困境,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其中,青岛灯塔酿造集团应用“ASP应用服务平台”实施了分销管理,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库存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资金的占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度;整合、优化了部分流程,提高了企业各级机构之间的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率,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七、展开培训工程,提供各层次工业信息化人才
实施了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重点围绕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和数字视听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开展培训。
(一)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培训。配合原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举办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的培训,累计举办12个培训项目培训班,培训项目经理429人;培训高级项目经理82人,为青岛市的系统集成申报工作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二)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进展顺利。近年来,共累计培训40000余人次,培训区域涵盖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市、胶州市、即墨市等各区(市)。培训包括对企业“一把手”进行的信息化专项培训活动;面向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CAD/CAE等各类软件培训,面向普通企业员工进行信息化基础知识和意识启发。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定制培训,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三)软件园区专业化项目培训效果显著。青岛软件园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共建设7个实验室,2个主机房,260个工位,可同时提供.NET、JAVA、C++、嵌入式等500人进行实训服务;与IBM合作建立面向欧美的外包实训基地;与日本阿尔卑斯共建对日外包人才实训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了软件人才实训工程,高校中增加基础日语培训,面向高校的不同年级的实习及实训服务;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
(四)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项目进展顺利。我市于2002年承接了由原信息产业部立项推广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NCIE)项目,在整个山东区域开展工作。合作机构涉及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临沂、泰安等全省主要城市。同时青岛电子商务发展,针对企业缺少熟悉生产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化综合性人才的情况,在青岛市内的大专院校举办了多期各种形式的初级讲座,参加总人数达数万人。近年来共培训各类各级学员数千人,参加各类各级考试人数上万人次。
八、推进工业信息化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管理创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实施ERP系统之后,使随时获取成本费用数据成为可能,并通过快速地回顾和检索数据,可以及时地纠正成本超支的行为,并同时减少了20%的资金需求。财务管理缩短了获取财务数据的时间,现在可以随时获得不同产品的准确的库存数据,相比实施ERP系统之前,速度提高了5倍。库存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库存生产计划的效率提高了20%,通过整合库存采购流程,提高了财务、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的可见性;加速了产品配送到市场的速度,确保了消费者可以饮用到最新鲜的啤酒;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青啤服务水平,增加了客户满意度。近年来,每年有3000万元左右的投入进行信息化建设。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重点企业,应用ERP后,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二)利用CAD、CAM、CAPP等先进制造技术,缩短了生产周期,实现产品创新。山东中烟青岛卷烟厂应用CAD技术,实施全面数字化辅助配方设计,解决了烟叶原料的精确认识和工业可用性问题,实现了烟叶原料的数字化管理,在烟叶的精确认识以及烟叶特征数字化分析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工作效率20%~30%;使烟叶可控醇化能力提高了60%,烟叶可用性能提高了15%,醇化成本降低了30%,烟叶利用率提高了10%;减少了在资金、库房等方面的占用,降低了生产成本20%。
青岛瑞普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三维CAD的推广应用,使生产周期(投料—整机出)由6个月降低到3.5个月,生产周期缩短41.6%,一次设计成功率达到100%,没有出现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通过三维的运动模拟,没有发现设计的产品出现结构方面的干涉问题,干涉错误减少100%。
(三)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提升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效率创新。青岛碱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采用DCS技术,实施生产过程控制,使老设备的生产效率、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对透平、煅烧司炉、石灰司窑、高压高温煤粉炉、汽轮发电机组等十几个工序实施参数检测、分析、遥控,通过11个操作站同时进行全面控制。仅新的热电机组采用DCS技术,实现了热工自动检测、热工自动报警、热工自动保护、热工自动控制,通过减少误操作、提高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途径,每年可节省成本人民币约100万元。
青岛海晶化工有限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改造老设备,仅在电解生产线项目上(应用TranSys整流变电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就使变电效率提高到98%,降低能耗10%,每年可节电993.5万度。项目投产一年后即回收了投资,达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节能降耗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产品研发管理,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实现技术创新。海信集团以建立集团统一的研发管理平台为目标,重点规划对于海信研发数据、知识和过程的管理,整个项目是以研发部门的PDM系统建设为核心,配合与ERP系统的集成以及文档动态加解密管理等系统所组成的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研发能力,规范和优化了产品研发流程,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加快了新产品的上市速度,降低了产品研发和维护成本,最大程度的发挥了ERP系统的效力,并在提供高效知识共享的基础上,保证技术文档的高度的安全性,从而根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从改造前每年几个新产品或改制产品,到现在每年30多个新品或改制产品,技术准备周期降低40%,材料利用率67%增至95%。
九、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创新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2005年6月印发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意见》(青政发〔2005〕46号),提出在全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橡胶、汽车、船舶和机械等四大传统行业和60个重点企业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改造;今年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青信化组〔2008〕1号)提出了到2015年的远期目标和“到2010年,全市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装备9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5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90年代中后期水平;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离散型生产企业中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应用普及率达到10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85%”的近期目标;同时提出了在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另外还印发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05〕57号),颁布了《青岛市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
十、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建议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练好内功,打牢产业信息化基础,使产业信息化有更加深入发展,吸引更多IT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二)改善人才引进环境,重点引进国外IT人才。建议协调有关部门,启用相关立法程序,改善IT人才引进涉及的户籍问题、子女入学考学、社会综合保障、培训提高、学术交流等问题,解决人才进入的后顾之忧。
(三)推进产业信息化标准、统计与评价体系建设。
(四)加大中央财政对我市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扶持力度,对开展工作比较好的企业和人才培训等加以资金引导,为推进工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出台政策,尽快在地方成立专门主管部门。虽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组建完毕,但是在省、市、区(县)还是信息产业局与工业运行部门分离的状态,特别在区(县),无专门的信息化主管部门,有的是发改局,有的是科技局,分工比较混乱、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要求省、市、县(区)都成立相对应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这样非常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更便于信息化相应基础性工作的切实展开。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 号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