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瑞幸咖啡属于什么档次(瑞幸咖啡多少钱一杯)
2022-07-29 07:42  

在瑞幸自曝“造假”之后,我点了一杯澳白咖啡。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杯咖啡,能造出22亿元的财务水分且没有被市场及时察觉。

瑞幸现在依然有着首单半价的优惠活动,一杯澳白只需要14元。咖啡的品质,自然与其广告词中“高品质专业咖啡”的定性相差甚远。但单论性价比,老实说也并没有落后同等价位的便利店咖啡。

看到我手中的小蓝杯,办公室里的Sofia一脸嫌弃。“不是说这家公司在美股巨额造假了吗?这是丢人。这个杯子看着就好土,我从来没喝过。”

我跟Sofia经常会在午饭后在附近约杯咖啡。尽管都不了解产地对口感的影响,但不妨碍我们乐此不疲地尝试着各种单品豆咖啡。的确,我们都没有点过瑞幸咖啡。因为如果要下单,还需要在电梯间里拿出手机对着墙上广告扫一扫。

听到Sofia对于小蓝杯的评价,我明白一件事。下一个“瑞幸”出现时,他们多半不会再选择电梯广告和低价战略,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土”,才能讲好需求红利与消费升级这个故事。

这篇文章不讲最近这些中概股造假事实是否属实,只想复盘这些存在争议的数据与行为如何产生,以及为何丝毫没有被市场察觉。或许,理解了他们共同的逻辑,你会发现更多隐藏的“雷”。

一杯咖啡的“颠覆壮举”

在等待我那杯14块钱澳白的时候,我也在观察瑞幸门店的点单情况。

上午工作时段,一家非热门商区的写字楼门店,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三、四个外卖小哥来取货,每人提着五六袋离开。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两年中,应该频繁出现在各大城市写字楼里。

通过攻占写字楼和白领人群,自2018年初开始,不断向市场和用户输出“高品质专业咖啡”的瑞幸咖啡(luckincoffee),开始疯狂扩张之路。按照创始人钱治亚的计划,瑞幸要在一线城市商务区进行网格化布局,以新零售的创新模式颠覆国内咖啡市场。

瑞幸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名字和星巴克紧紧绑定。从一开始,瑞幸就与星巴克比门店数量、比单价、比杯数。有着50年历史的COSTA,在由消费品巨头可口可乐收购接手后,也没能在市场上拥有这般关注度。

但这其中,究竟哪些是真正的“颠覆之举”?拉动咖啡的市场需求、拓展外送等零售渠道、丰富产品种类,诸多专业咖啡连锁品牌和小众咖啡厅都在为之努力。瑞幸既没有颠覆种类和口味,也没有改变营销与商业模式,一二线城市和白领人群咖啡需求的养成计划也难言出彩。

实际上,瑞幸这两年只做了两件事:

让市场看到咖啡店可以密集如奶茶店一般;

让投资人相信瑞幸开多少店、背后就有多大的消费力。

大手笔烧钱推动快速扩张,只是一种生长路径,在不同行业领域也都不鲜见。路径之上,决定最终生死命运的其实是消费能力,就是中金等券商分析师们之前怒推瑞幸时鼓吹的市场空间。

你以为一张张小票“跳单”只是在财务数据造假?其实瑞幸真正虚增和利用的是资本市场对空白市场消费能力的智商税。没有参照物,没有评估模型,逻辑在钱治亚嘴里,验证在公司财报里,但实际上都在瑞幸手里。

瑞幸什么也没颠覆。它只颠覆了市场和投资人对“颠覆”的认知。

商业生态的流血自愈

当然,瑞幸一定不是市场上唯一发现这条生财之道的人。

4月8日,好未来发布公告称,公司在例行内部审计中,发现新业务线轻课的一位员工与外部供应商合谋,通过伪造合同及其他文件的方式虚增销售收入,好未来已就此事报警,该员工目前被依法拘留。消息一出,好未来股价盘后跌17%。截至当晚收盘,好未来股价下跌幅度为6.74%,市值308亿美元。

“审计通不过,必须自曝。”专业研究中概股的普楠PiCapital创始人冯斌如此解释好未来此时公布财务造假的原因。

事实上,好未来此前已经表示将于4月23日公布2020年度财报,财报前夕,再加上瑞幸公布造假事件,不少人猜测“赶在年报审计前自己主动坦诚问题要比被举报情节轻”,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道理谁都懂。

事实与初衷扑朔迷离,但在线教育的“需求说”却实实在在造富了数家明星公司和创始人。

几年前,我曾经在某外语培训平台公司鼎盛时期,参加过合作伙伴大会。一场论坛听下来,你会怀疑中国未来将会有数亿人外语沟通无忧。后来,这家平台陷入创始团队出局、上市计划告吹、用户流失及裁员的风波中。因为命运太过悲惨,舆论似乎都不忍再落井下石。

但外语需求和成人培训的红利,还没有消失殆尽。这足以撑起小体量、小平台继续崛起。

2018年,坚称自己是人工智能企业的英语流利说上市,即便遭遇次日破发等亦没有改变战略口径,孜孜不倦地耕耘“AI教育”这个陌生领域。

从故事的逻辑来看,流利说与前面那家外语教育平台看不出本质区别。从结局来看,流利说去年四季度的营收增速已经跌至史上最低点,全年的净亏损额近6亿元。

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英语流利说CEO王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流利说在单位经济模型上盈利,其实分分钟都可以达成”。这语气,跟小蓝杯广告里的“这一杯,谁不爱”是不是气质一样?

以恶意的形式,虚增需求空间、透支市场预期,其实伤害的是整个生态。

类似的造假和“自曝”,将会是发生一起,断路一条。打破资本与资产之间的信任基础,将会让初衷不纯的资本越来越短视,也会让出身不正的资产越来越狡猾,带来的将会是恶性循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功能更无从谈起。这对于真正努力在发掘市场需求的创业者和经营者而言,是极大的不公。

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创业者谈融资时都会加一句“估值可谈”。投资人的智商余额已充值,交税,困难了。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