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个**。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
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年号“康德”,又称康德**(1934年——1945年)。
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俘虏,五 年后被遣返回**,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
1967年因病在**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他的一生都未能由他自己主宰,他末代**的身份始终影响着他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政治局势, 被不同的人利用。诸如日本的伪满洲**等等…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到接受新**“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溥仪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问世43年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过书性质的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简介
简介
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字耀之,号浩然,英语名“亨利”(Henry),**方面尊为“文殊**”,年号“宣统”,后世通称“宣统**”。
溥仪正式登基时年仅3岁,其实权由父亲摄政王载沣掌握。辛亥革命以后,溥仪被袁世凯强逼退位,故亦有“清逊帝”或“清废帝”之称。 1917年,溥仪在张勋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曾短暂复辟但最终失败。1934年,溥仪在日本支持和帮助下登基成为满洲国**,年号“康德”,故又得名“康德**”。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十位**,是清朝最后一任**即清末帝和公认的“**最后一位**”即“末代**”,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
扩展资料:
一、家世
溥仪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