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3.210, -0.01, -0.31%)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作为深受广大投资者信赖的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不断助力我国实体经济建设发展,满足居民的财富增长需要。但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彻底打破了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迎来了全面净值化时代,如何面对“破净”和“赎回”等财富管理市场成长中的烦恼,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金融时报》邀请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我国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给出了建议。
“净值化”时代真的来了
在资管新规推行净值化管理之前,理财业务的快速扩张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是“预期收益”和“刚性兑付”模式下,理财产品异化为存款替代品,脱离资产管理业务本源。二是不同行业资管业务准入标准不同,助推了资金空转、加杠杆等套利行为,造成资金价格易上难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三是资金池操作模式下,银行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风险加大,影子银行规模扩张,金融风险隐患增加。为解决上述问题,2018年我国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2022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结束,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新时代。
先破后立、由乱到治的转变
作为资管行业的顶层设计,资管新规重构了行业发展秩序,资管行业实现了先破后立、由乱到治的转变:行业发展更趋稳健,行业规模由降转升;各类资管子行业规模有升有降,分化趋势加大;净值化产品比例显著提升,“刚性兑付”和“资金池运作”等问题显著改善;多层嵌套问题明显改观,行业风险逐步出清;理财公司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式。
理性面对“破净”,
学会做“时间的朋友”
当前,不少理财产品虽然出现亏损,但是如果从季度、年度的角度看,其未必会出现亏损。因此,要跳出逐日盯市的心态,更多地从中长期投资视角衡量理财产品的表现。此外,要根据自身特点,从流动性、收益性、稳健性等角度,做好金融产品的跨市场、跨周期组合搭配。
未雨绸缪,做好“破净”的应对
资产管理混业经营的特征不仅对监管提出了挑战,也对银行合规经营产生了影响。为此,建立覆盖资管产品从资金募集、投资运行和托管清算等全流程风控体系,促进理财业务稳健运行,既防市场风险,也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衍生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