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的食猪肉大国,猪肉骨细筋少肉多,在现代是家家户户常吃的肉类,但在中国古代,情况却不同。
何不食肉糜?
西晋时期,有位晋惠帝很体恤百姓。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无粮可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饿死的人尸体堆积成山。这事上报朝廷后,晋惠帝听闻消息,也很是心疼百姓。
晋惠帝心念道:朕乃明君,天下百姓均是朕的子民,岂有弃之不顾的道理!
于是他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法子,堪称千古绝妙之计!他曰:“百姓既已无粮可食,何不食肉糜。”——他们为何不吃肉粥呢?
下官们拱手鞠躬:“真乃明君也。”
“何不食肉糜”由此传开,晋惠帝也因此名留千古。
这个典故反映了君王对实际情况认知不清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猪肉在现在不算特别贵,在闹猪瘟前更便宜。但在古代,那就是百姓另一种层面上的吃不起。
阶级上的“吃不起”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由此可见,当时猪属于上层阶级食用的珍贵肉类,百姓无故不得食。
寓意上的“吃不起”
猪是三大肉类祭品中的一种,当时的三大祭品有羊、牛、猪。古代人认为猪代表着财富、富贵,甚至是吉祥,这个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因此,猪的寓意珍贵,百姓亦不想随意食之。
经济上的“吃不起”
猪养殖周期长,投入成本大,饲养一头不容易。当时的普通老百姓,经济拮据,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会舍得吃饲养成本如此高的猪呢?
用途上的“吃不起”
中国是农耕社会,当时可没有人工猪饲料和人工化肥,农家养猪是为了用猪粪作肥料种地,哪里舍得吃。
当时有一说法曰“贵人不肯食,贫人不解煮”,直到苏东坡的到来——没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先生!
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因其曾在黄州城东一小片地——“东坡”居住耕种,故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东坡为人阔达率真,与佛印禅师是好友。两人经常辩论佛法,互不相让。期间,还发生了件小小的趣事。
一日,苏东坡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佛印接过,批注两字叫书童带回。苏东坡看了那两字后,立马吹胡子瞪眼睛。只见自己绝妙的诗句底下赫然批示着两个字“放屁”!
苏东坡立马启程去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时,佛印已在岸边恭候。见到佛印,苏东坡气呼呼地质问:“禅师!我们还是不是至交道友?还能不能继续做朋友?你可以不认可我,但你不能骂人呐!”
佛印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字拿给佛印看。
佛印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轼与佛印相视而笑,他说:“我的修行还真是如放屁啊。”
东坡肉
苏东坡被贬杭州时,曾热心于研究美食。有一说法是当时百姓为感激他为当地做的贡献,送来猪肉。苏东坡将猪肉切成方块,以白水煮透,分食给各家,百姓因此得以品尝猪肉美食,并将此命名为“东坡肉”。
自此,东坡肉广为流传开,菜馆争相推出东坡肉,大受百姓欢迎。这也成为猪肉被普及为百姓常食肉类的开端。